第三次上尊号:褒尊侯
又过了九十年,到了东汉和帝永元四年(公元92年),孔子的爵位被降了,从原来的公爵降到了侯爵,成了褒尊侯。
第四次上尊号:文圣尼父
到了北魏时期,孔子地位进一步下降,孝文帝直接将孔子的爵位削没了,改谥为文宣尼父,孔子一夜回到解放前。
第五次上尊号:邹国公
到了北周静帝时期,孔子又从虚职转实,于大象二年(公元580年)被追谥为邹国公,再次成为公爵。
第六次上尊号:先师尼父
然而仅仅一年以后杨坚就以隋代周,北周灭亡。随着北周灭亡,孔子也从邹国公降为先师尼父,空有虚名。
第七次上尊号:先师
隋朝仅仅立国37年就灭亡了,取而代之的是唐高祖李渊的唐朝,李渊于武德七年(公元624年)将孔子改谥为先师,去掉了“尼父”二字。
第八次上尊号:先圣
不过孔子很快就迎来了高光时刻。隋至初唐释奠礼以周公为先圣,孔子为先师,但唐太宗李世民上台后就废了周公“先圣”的称号,改尊孔子为先圣,这也是孔子第一次被官方称圣。
第九次上尊号:宣父
在孔子当了十年的圣人后,唐太宗又将其改谥为宣父,帝王真可谓是喜怒无常。
第十次上尊号:太师
唐高宗李治继位后也没有提高孔子的地位,仅仅追封孔子为太师。
第十一次上尊号:隆道公
武则天称帝后意欲承周礼治盛业,定的国号也是“周”。而孔子一生的追求都是“恢复周礼”,因此这一时期孔子的地位有所提高,于天绶元年(公元690年)被封为隆道公。
第十二次上尊号:文宣王
到了唐玄宗当政时,大唐进入全盛时期,史称开元盛世。孔子的地位进一步提高,开元二十七年(公元739年)唐玄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,这是孔子第一次被封王,成为了可以比肩周天子的存在。
第十三次上尊号:玄圣文宣王
唐以后,中国的封建社会趋于稳定,孔子的地位也稳定了下来。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(公元1008年)追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。
第十四次上尊号:至圣文宣王
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(公元1012年)为避宋圣祖赵玄朗讳而改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,地位依旧崇高。
第十五次上尊号:文宣帝
不只是中原王朝推崇孔子,就连党项人建立的西夏也十分仰慕汉文化。西夏仁宗李仁孝
于人庆三年(公元1146年)直接将孔子推到了“帝”的高位,追谥为“文宣帝”。
第十六次上尊号:大成至圣文宣王
不过西夏毕竟不是正统王朝,孔子在中原王朝的封号一直都是“至圣文宣王”,直到元成宗时期才又加了“大成”两个字,成了大成至圣文宣王。
第十七次上尊号:至圣先师
可到了嘉靖帝时期,孔子的地位再次下降。嘉靖帝是十分痴迷道教的,首辅大臣张璁便依据皇帝所好称孔子为王名不正言不顺,嘉靖帝依据其意见将孔子的王号去除,改称至圣先师。
第十八次上尊号:大成至圣文宣先师
清朝入关后,翰林院侍读学士李若琳提请恢复孔子元朝时的封谥,经过礼部商议,最终于顺治二年(公元1645年)确定将孔子的谥号改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。
第十九次上尊号:至圣先师
顺治十四年(公元1657年)又将孔子的谥号改为至圣先师,终清一朝都没再变过。
第二十次上尊号:大成至圣先师
孔子最后一次变更谥号已经是民国二十四年(公元1935年)了,由国民政府为孔子上“大成至圣先师”的谥号。
通过以上变迁史,不难看出在唐宋元三朝孔子最受推崇,不知道他老人家有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后世推崇上千年。大家认为哪个朝代为孔子上的尊号最实在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