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论是相机,还是手机,要拍摄出真正意义上的微距摄影作品,从微距摄影的“近拍摄,对焦准,持机稳”三个硬核技法入手,避开常见的错误与不妥的提法和操作,是很重要的。这一点,对初级微距摄影人来说,尤其显得更加重要。
蜜蜂(佳能百微,光优:f/8,ISO:400)
1,微距摄影的第一硬核环节:近距离拍摄。
微距摄影所说的近距离拍摄,指的是微距镜头特有的微距摄影近距离的拍摄范围。在这个微距摄影的近距离拍摄范围内,微距镜头可以实现镜头放大率(即:影像比)1:1-1:3的微距拍摄效果。
苔蛾(佳能百微,快优:1/100)
微距摄影中,有一个名词是必须要认识的,它就是:镜头放大率,又称:影像比。
镜头放大率(影像比),指的是相机拍摄的影像大小与被拍摄实物大小的比例。通常用:1:X来表示(左边数值“1”代表的是相机的成像(影像)大小。右边的数值“X”代表的是被摄主体的实际大小。左边的数值越大,则镜头放大率就越高;右边的数值大于左边时,数值越高,则镜头放大率越小。比方说,镜头放大率1:1时,影像的大小与被摄主体的大小是相等的。镜头放大率1:5时,影像大小是被摄主体的1/5)。
蜗牛(佳能百微,快优:1/125)
微距摄影的基本定义,有三种说法。其中一种说法是,在摄影界,国际公认的是:拍摄1:1-1:4左右影像比(镜头放大率)的都是微距摄影。
叶蝉若虫(佳能百微,手动:f/8,1/125)
不同于常规镜头上的拍摄距离显示窗,微距镜头在显示窗中多了个“镜头放大率”的数值。微距镜头在进行微距拍摄的时候,就可以通过这个显示窗,直观地查出与(微距)拍摄距离相对应的放大倍数值。如下图例中的佳能百微2代镜头的显示窗。
佳能百微2代镜头的显示窗
通常情况下,镜头放大率(影像比),是以135胶片(或数码全画幅)相机的的感光胶片(或是数码感光元件CMOS)的尺寸:36X24mm(3:2)来作为参照基准的。如下面图例
被摄主体1元硬币直(25mm)径与感光元件的宽边(24mm),近似相同
佳能百微在镜头放大率1:1下拍摄,1元硬币在全画幅(CMOS)上的影像示意图
常见的微距镜头,都可以实现镜头放大率为1:1-1:3的微距拍摄。不同焦距的微距镜头,实现(1:1-1:3)微距摄影的(近距离)拍摄距离范围也会有所不同。微距镜头上也会将镜头的拍摄距离,在拨动档上标注出来。如下面的图例
佳能百微,新款红圈百微比老款百微(2代),增加了微距拍摄距离档
微距镜头是款有特殊构造镜片组的镜头。在微距拍摄距离段内(如:新款百微的0.3-0.5m),镜头进行的是微距摄影。当拍摄距离超出镜头微距拍摄距离的最远端时,镜头则是起着常规的定焦镜头作用。
宽腹螳螂(佳能百微,手动:f/7.1,1/60,ISO:200)
手机拍摄微距,即使没有“微距模式”的千元(安卓)机,只要掌握好“近距离+适当的数码变焦”,同样是可以拍摄出具有微距特征的微距照片的。
小十三星瓢虫(手机某耀6X,近距离+数码变焦拍摄)
玉兰花(手机某米K40,近距离+数码变焦拍摄)
手机拍摄微距,在“镜头放大镜率(影像比)”的显示上,没有微距镜头来得那么直观。我们可以通过参照微距镜头放大率(影像比1:1)的成像,在全画幅数码相机感光元件(CMOS,即照片画幅)上的大小,来确定手机微距拍摄中,“近距离+适当的数码变焦”地匹配数值。实拍得知,在接近手机最近拍摄距离(约8cm)下,3-4倍的数码变焦,就可实现镜头放大率(影像比)约1:3的微距摄影效果。如果我们想得到更大的影像比(放大率),可以通过增加手机数码变焦来实现。如下面图例
手机(CMOS)1/2英寸(10.008X7.54mm,4:3),硬币直径25mm。影像比:7.54:25≈1:3
金龟子(手机某耀10,近距离+数码变焦拍摄)
波斯婆婆纳(手机某耀10,近距离+数码变焦拍摄)
微距摄影,对拍摄距离的掌控很重要。微距摄影下的近距离拍摄,是实现镜头放大镜率(影像比)达到1:1-1:3(4)的前提保证。
蜉蝣(佳能百微,光优:f/8)
螳螂若虫(手机某耀6X,近距离+数码变焦拍摄)
微距摄影,近距离拍摄的误区和不妥的操作
使用微距镜头拍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操作,主要体现在,将微距镜头当成常规定焦镜头,进行常规的近距离拍摄(即超出微距镜头微距拍摄距离范围得最远端)。这是非常容易出现的误区。微距镜头的微距拍摄和常规定焦镜头的双重功能,会让许多初学微距摄影的摄影人,产生了“用微距镜头拍摄的,就是微距照片”的误区,这是其一。
雨后(类似这一类场景的拍摄,不属于微距摄影,应该属于生态小品摄影。早期拍摄,后期有做过模糊虚化处理)
春天里(生态小品摄影)
其二,希望通过后期的较大篇幅的剪裁,实现视觉上的“伪微距”。微距摄影的难度,让许多没有真正理解微距摄影实质的拍摄人,选择了依赖后期大幅剪裁的操作。这是很不妥的。我们都知道,同一只镜头,拍摄距离的不同,会产生不同的画面空间感。微距摄影因其“浅景深”的特质,在一些拍摄场景中,“浅景深”清晰范围的大小,会因拍摄距离的不同,显得更加突出。如下面的图片分析实例。
有一师友在文章(摄影图说:这几点微距摄影实践感受,看能不能解答你的困惑)中留言:麻烦点评一下这张照片是微距还是近拍?它们的区别何在?
师友留言截图
分析了师友的片子后,我留言到(摘录):从这张图片上看,如果单从蚂蚁的影像比有大小上看,是具有微距摄影特征,远处背景也虚化的不错。但仔细观察画面中的景深清晰范围。感觉有些大(附图)。因而也就有了些猜疑,一是,这张图可能会不是最近距离拍摄一微距片,二是,画面是不是有剪裁了。
师友回复说:这照片(的)确是剪裁过的。
回帖截图
享受真正微距摄影的乐趣,从掌控好微距摄影的“近距离”拍摄开始。
食蚜蝇(佳能百微,光优:f/6.3,ISO:200)
2,微距摄影的第二硬核环节:对焦准确。
微距摄影的“对焦准确”,直接关系到微距片子拍摄的成败。在微距拍摄的画面中,由于微距“浅景深”的特质,景深范围外的场景基本是显现模糊虚化的散景效果。简洁的画面,让微距拍摄的主体变得愈发的突出,清晰明锐的主体,自然的也就成了衡量微距拍摄是否完好的标准了。
金花虫(佳能百微,手动:f/8,1/50)
金龟子(手机某耀6X,近距离+数码变焦拍摄)
影响微距摄影的“对焦准确”,通常有二个方面,一个微距镜头的“吃光圈”下的对焦迟滞和“拉风箱”现象,造成的跑焦问题。二是微距摄影中,镜头焦平面的掌控。
银带三尾小灰蝶(佳能百微,手动:f/8,1/80)
微距镜头的“吃光圈”,通俗地理解为:微距镜头在常规使用时,镜头的通光量都能达到标注光圈的正常值,不会造成曝光问题。但在微距段拍摄时,随着镜头放大率(影像比)的增加,拍摄距离的缩短,镜头的有效光圈值,也就会受到影响而相应缩小。当在镜头放大镜率(影像比)为1:1下进行微距拍摄时,尽管镜头上的光圈值仍然为f/2.8,而实际上镜头的通光量(达到CMOS)只有相当于光圈f/5.9(通常说是5.6)的通光量。这便是我们说的微距镜头“吃光圈”的现象。这种“吃光圈”现象,是因为微距镜头在微距拍摄距离段(0.3-0.5m),镜片组的特殊结构造成的。(微距镜头说明书中,“关于曝光一页”关于“放大率和有效f-(减)值”有说明)
说明书中提示的注意光圈f减值,主要是针对手持测光表进行测光取值的。现今相机自动测光系统不受影响
微距镜头的“吃光圈”,虽然不会影响到相机(光优)自动测光。但会对相机的对焦灵敏度和准确性产生不利的影响。现今的大多数配有(中心)“十字”对焦系统的单反相机,都需要有(镜头)光圈f/2.8以上的支持。当镜头的通光量低于(光圈)f/2.8的通光量时,是会影响到镜头对焦的速度与精度的。因而,在微距镜头进行微距拍摄时,因为镜头“吃光圈”的原因,过低的通光量影响了相机的对焦系统的性能发挥,进而也就容易出现对焦迟缓和困难的“拉风箱”现象了。
卷叶象鼻虫(佳能百微,手动:f/8,1/60)
这也是我们常说的,在微距拍摄中,时常需要手动微调对焦(单次自动对焦模式下),或是(手动档下)微微移动身体进行对焦的原因。
蜜蜂(佳能百微,光优:f/8,ISO:400)
手机采用“近距离+适当的数码变焦”进行微距拍摄时,为了增加对焦精度和速度,我们可以通过主动介入,以手指轻点手机屏幕上的被摄主体对焦点,来进行或是“光焦联动”,或是“光焦分离”的测光+对焦的微距拍摄。
山蚁(手机某耀10,近距离+数码变焦拍摄)
金花虫(手机某耀10,近距离+数码变焦拍摄)
微距摄影的“浅景深”,对镜头焦平面的掌控,显得尤其重要。镜头焦平面掌控不好,会让我们在微距摄影中,对被摄主体对焦点(面)的整体清晰度上顾此失彼。这是微距摄影的基础要点。(详见上一篇分享文章,聊摄影实用技法(5)了解镜头焦平面和景深,拍出完美的微距作品)
鹿子蛾(佳能百微,光优:f/6.3)
春天,蜗牛(佳能百微,手动:f/8,1/60)
微距摄影,“对焦准确”的误区和错误的操作
有这么个说法,一提到微距摄影,就会有不少的人说要用大光圈。一说到微距拍摄中,影像清晰难保证,就又会说是因为景深浅,容易脱焦。那么问题来了。我们都知道,光圈(孔径)越小,景深越大。我们为什么不选择镜头成像质量好的中、小光圈(f/5.6-11)呢。一来可以让中、小光圈增加些景深范围,二来可以获得良好的影像质量。一举双得的事,为什么不用呢?
棘山蚁:童话(佳能百微,光优:f/11,ISO:400)
形成动辄使用“大光圈”进行微距拍摄的原因,不外乎有这么几点。
一是不了解(或是没有 )镜头放大率(影像比)的概念,不知道微距镜头有着特殊的微距拍摄距离范围。常常将微距镜头当成常规的定焦镜头使用,以较远的拍摄距离拍摄,希望通过大光圈带来的浅景深,将背景尽可能地模糊虚化。其实,这种想法与操作是错误的。
食蚜蝇(生态小品摄影,早期拍摄,后期有做过模糊虚化处理)
微距实践拍摄中,在微距镜头贴近被摄主体,以微距的拍摄距离段(0.3-0.5m)进行拍摄时,即使是使用镜头的中、小光圈(f/5.6-11),也能获得良好的模糊虚化的散景效果。记着这一点,对微距摄影是很有益处的。
春天里的童话(佳能百微,光优:f/8,ISO:200)
二是由于近距离进行微距拍摄,镜头的通光量减少,相机在光圈优先(AV)下,中、小光圈会带来相应的较慢的快门速度,担心持机不稳,慢速快门下的拍摄,因为抖动或是震动影响了影像的清晰度。
师友留巾截图
针对这一点,我们别忘了数码相机ISO的适时调整的便利性。较高的ISO,能够为我们提供较快的快门速度。更别说现在新款的微距镜头(如佳能红圈百微)都具有不错的防抖功能,大大提升了拍摄的稳定性。
油菜花开(佳能百微,光优:f/8,ISO:200)
蜗牛(佳能百微,光优:f/5.6,ISO:800)
三是刚接触微距摄影的人,受一些伪微距摄影人的错误引导。这些伪微距摄影人(或是键盘侠),以一种想当然地“看图说拍”,传播着错误的、所谓的拍摄秘诀。
瓢虫(佳能百微,手动:f/8,1/60,ISO:400)
3,微距摄影的第三硬核环节:持机稳。
微距摄影中,机子的稳定性很重要。近距离的拍摄,轻微的抖动(或是被摄主体的移动)都被“放大”了,成了不利于影像清晰的因素。
禾蛛缘椿象(手动全景接片(一组3张)拍摄)
一是,充分利用现今相机自身的优势与便捷性。相机ISO的调整便捷,为我们在微距摄影中采用中、小光圈(f/5.6-11)提供了基本的相匹配的安全快门值。再加上(有些)相机和镜头的防抖等等功能,通常情况下,手持相机进行微距拍摄,真的不是件太难的事。
蜜蜂(佳能百微,快优:1/800,ISO:400)
二是,利用辅助设备,增加相机的稳定性。微距摄影,需要用到三脚架吗?答案是:这得根据拍摄环境,拍摄主体,以及拍摄者的习惯来定。
荔枝椿象若虫(手机某耀6X,近距离+数码变焦拍摄)
室内或是户外较宽敞的环境下,进行静物或近似于静物(如花卉等)的微距拍摄,如果你乐意。那么不妨用上常规三脚架,可以从容地进行微距拍摄。
暗香(佳能百微,光优:f/6.3,ISO:200)
户外山林荒野中进行微距摄影,特别是微距拍摄诸如活体昆虫,小动物等。许多的拍摄环境是不太允许正常的支开常规三脚架的。同时,常规三脚架时常缺乏应有的灵活性,也是很不适合户外微距摄影的。
户外微距拍摄环境下,常规三脚架缺乏应有的灵活性
户外微距拍摄,常规三脚架不好用,但可以备只微型三脚架(或是独脚架)。单反相机+微型三脚架后,能借助自身的肢体做支撑点,增加微距拍摄的稳定性,效果是非常明显的。既能不受限于微距拍摄现场环境的条件,增加拍摄的稳定性与灵活性,同时也可以腾出另一只手来做些有利于微距拍摄的辅助动作。
微型三脚架(可收缩)利用自身的肢体,增加持机的稳定性
(已经分享的“聊摄影实用技法”系列文章:(1)全景接片摄影技巧,常见摄影题材中的使用。(2)什么是HDR摄影,实用的HDR+全景接片摄影。(3)模糊虚化的散景效果,相机和手机都可以实现。(4)梦幻的焦外光斑,相机,手机点状散景的拍摄。(5)了解镜头焦平面和景深,拍出完美的微距作品)
食蚜蝇(佳能百微,光优:f/4.5,ISO:200)
(原创摄影图文,分享摄影实拍感受,如有疑惑请留言。谢谢您的观看欣赏和鼓励)尊重原创,请勿搬运抄袭。